他山之石 . 专家解读 . 心灵成长
 
他山之石
专家解读
心灵成长
怎么学国学?从哪里开始学?哪些书是必须看?
2015-1-5

怎么学国学?从哪里开始学?哪些书是必须看?

怎么学国学?从哪里开始学?哪些书是必须看?

无论我们愿不愿意承认,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,确实是基本中断了60年左右。这种中断,不仅表现在对相关知识的研究,发展与传授上,甚至还表现在对如何学习,具体的说就是按照怎样的一个次序,如何有效合理的分配我们的时间与精力,去学习传统文化这个原本极为简单的问题上。  所以,今天会有许多人,尤其是希望子女能够学一点传统文化的家长们,会经常问:怎么学国学?从哪里开始学呀?哪些书是必须看的呀?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。其实,只要我们真正的心怀敬畏的看待学问,看待知识,就会发现这些问题在被许多人嗤为儿童读物的《三字经》中早有答案。
  《三字经》说:“小学终,至四书”。意思是说,只有把小学的基础知识学习完毕了,才可以开始读四书;
  然后又说“孝经通,四书熟。如六经,始可读”意思是说只有四书已经读熟了,才能开始涉足六经也就是五经的学习;
  在讲述诸子百家的时候,又说“经既明,方读子”意思是说对五经的内容已经完全明白了,才能开始读诸子百家的书。这不就是给人们规划出了一个再清晰不过的,关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路线图吗?
  简单的说就是,先通过小学打下良好的文字和阅读能力的基础,然后才能按照顺序来学四书,五经,诸子等等内容。
  如果我们再稍微注意一下作者的用词,就会发现,连在各个阶段的学习方法与标准,作者也已经阐述的非常清楚了——
  小学要学到“终”,这个“终”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,一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标准,要足够充足;二是要适可而止。因为小学的内容,比如文字学,本身就一门既高深又没有穷尽的学问。对于儿童来说,既没有必要,也不可能做太深入的学习和研究。
  四书要学到“熟”,“熟”的背后隐藏着背诵,既包括原文,也包括注释。只有这样才能运用自如,才能称得上“熟”。之所以对四书的学习提出这么高的要求,原因有两个:
  第一,四书的内容除了《孟子》都不长,因此可以做到熟。
  第二,四书是经过中国的儒家学者,在对儒家学说进行了上千年的传承之后,最终总结出来的,最能体现儒家思想的核心精神与内涵的四部书,因此必须精熟,才能从根本上奠定对儒家思想理解的根基。
  换句话说,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,学习传统文化达到“四书熟”的地步,也就可以了。
  五经要学到“明”,“明”相对于“熟”而言,显然已经略降一等,但这个降应当主要是指对内容的记诵方面,而不是在于对内涵的理解上。因为“明”并不是简单的知道了解,而是要有确切无误的认识。这同样需要建立在对文章的内容,深入的研习的基础之上。所以,一个“明”字只是告诉我们,对五经的学习,只是在记诵上不必要求过高,但是在对字词句意的理解上,仍旧需要进行深入的钻研,也就是仍旧需要对五经进行精读。
  这是因为,虽然五经的内容浩大,确实不便于,甚至也没有必要全文背诵,但是五经的内容与思想,终究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所在,必须对其有清晰明确的认识,才能真正对儒家思想有所把握。
  诸子则仅仅需要“读”,意思是说既需要了解,但却不必在每一“子”上都消耗过多的精力。
  所谓的“子”是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,到了春秋战国时期,逐渐转变为对有德行和学识的人的称谓。由一个或者多个子形成的一个有自己的主张,又相对自成体系的学术派系,就是所谓的家。所以,严格的讲孔子也不过是诸子之一,儒家也不过是百家之一。
  那么,为什么,在治学上要先读儒家的四书五经,然后在读诸子的作品呢?换言之,为什么要将儒家置于诸子百家之前呢?概而言之,这里面有两个方面的原因:
  第一,四书五经的内容,大致来说,是在讲述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,什么是正确的是非观的问题。简而言之,就是在阐述什么是正,什么是正道的问题。而中国古代的所谓教育,与其说是教育,不如说是教化,因此其核心目的,正在于为受教育者树立正确价值观和是非观,正在于向受教育者灌输何谓正道。
  诸子的学说,虽然也有相关的论述,但是通常来说,更主要的偏向于某一个方面,有利于广博一个人的见识,开阔人的眼界,却并不利于,或者说并不擅长于建立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。因此应当被置于四书五经之后学习。
  这个关系,就像一颗大树,四书五经所阐释的内容,是大树的主干部分,诸子的思想,则是在主干上分出的枝杈。
  第二,就先秦诸子百家发展的脉络来看,这种总分主次的关系也是存在。因为,虽然有所谓的诸子百家,但是堪称基础性的学术派别,不过是以孔子和老子为代表的儒道两家。
  所以,只要抓住了这两个主脉,诸子的学说大致就可以触类旁通了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免责声明